仲夏已至,气温逐渐上升进入夏季,降雨也随之增加。鄂州疾控提醒您:除了继续预防新冠肺炎以外,还要预防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等传染性疾病。同时,随着天气逐渐炎热,食源性疾病、狂犬病、极端天气事件也需要注意。
专家提醒
全球第四波疫情在低位波动。全球流行优势株Omicron变异株传播力强,境外输入风险将持续处于高水平。我国境内本土疫情形势近期有所好转,但仍呈多点散发和点状暴发并存的态势。
疫情防控压力较大,应持续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始终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防病指引
(1)打疫苗: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请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尽快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共筑免疫屏障。
(2)做防护:持续做好科学佩戴口罩、1米线、不扎堆、自我健康监测等个人防护措施。保持勤洗手、常通风、用公筷、喷嚏咳嗽有遮挡等良好卫生习惯。配合做好“测温、验码、核酸检测”等防疫措施。
(3)早排查: 每天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如有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尽早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告知医生旅居史,不要自行用药;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人物同防:坚持做好人物同防。非必需不要从境外高风险地区邮购商品,谨慎邮购国内有本土疫情报告所在地区的商品,收发快递做好消毒和手卫生。
专家提醒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4-7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主要是5岁及以下儿童。当健康的孩子接触了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唾液等分泌物,或者接触了被患儿污染的毛巾、牙杯、玩具、餐具等物品或环境,都可以感染。甚至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能会被感染。
防病指引
一、托育机构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聚集性及暴发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应注意做好以下防控措施:
●每日进行晨午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CDC报告;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二、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勤洗手:洗手对预防手足口病非常关键,大人要养成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洗手的习惯,大人处理完宝宝的尿片、粪便后也应洗手。
吃熟食:被粪便污染的水果、食物上会含有肠道病毒,一定要清洗干净,不要给孩子吃生冷食物、不要喝生水、不要吃没有完全做熟的肉食。
勤消毒,常通风:宝宝的餐具、玩具、排泄物、家庭环境等应勤消毒,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减少病毒停留。
打疫苗:EV71是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例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病毒型别,接种EV71疫苗(6月龄-5岁)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三、呼吸道传染病
专家提醒
防病指引
(1)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
(2)养成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3)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特别是症状较轻的病人应及早到社区医院就诊,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5)学校及幼托机构应着重防范呼吸道传染病的小范围暴发,加强校内环境卫生和教室的通风消毒,落实晨午检、缺课登记、疫情报告等措施。
专家提醒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都属于食源性疾病。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原因通常是由于贮存不当导致的食物变质,加工时生熟不分或加热不彻底引起的。多见于熟肉制品、酱卤肉、蛋制品、乳制品和粮食糕点类食品中。
防病指引
一、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1)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
(2)重视食物的保存温度。多数致病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约为20-40℃,所以在夏季,饭菜在常温下保存不应超过两小时,应在冷却后及时存放冰箱,在冰箱保存的时间也不要超过3天。
(3)杜绝潜在的感染风险。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4)不认识的野菜不要吃。吃野菜时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认识的不采、不吃,以免中毒。
(5)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吃野菜。一些野菜的膳食纤维比较粗,肠胃功能较弱或是患有慢性肠胃炎的人食用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食源性疾病引发的腹泻怎么办?
(1)不要轻易服用止泻药,以免贻误病情。进餐后如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时,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排出毒物。但病人已经昏迷的时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2)如果腹泻症状持续,并还有便血、发热、脱水等症状,尤其是老人、小孩敏感性高,须尽快就医治疗,谨防休克。
(3)患者须调整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水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注意腹部保暖。
专家提醒
夏天是犬伤的高发期,闷热的天气容易使犬类动物烦躁、冲动,同时夏季人们穿着单薄,容易被犬只咬伤、抓伤。
防病指引
(1)科学管理宠物,饲养宠物的家庭应办理养犬登记证,及时主动给宠物接种疫苗,同时圈养好自己的宠物,不要随意遗弃。
(2)在外出遛狗时,应使用犬链、嘴套、犬笼等,以便控制犬类的活动范围和行为,避免犬伤人事件的发生。
(3)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流浪动物,不要挑逗、玩弄猫、狗等动物,不要打扰在进食、睡觉或看护幼崽的狗,不要让动物舔舐皮肤伤口。
(4)被狗、猫等动物咬伤后应尽快到附近的规范犬伤处置门诊处理。
(5)相比之下儿童被咬伤更为危险,被咬的伤口深而严重,部位越靠近头、颈、面、手部越危险,需要特别重视,必须严格冲洗伤口、注射免疫球蛋白和选用更高效的疫苗并按程序接种。
特别提醒
经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会商研判,今年汛期(5-9月份)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严峻复杂。其中,北方地区江河汛情偏重,强对流天气可能多发,洪涝和风雹灾害风险高;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到偏多,强度总体偏弱,可能有北上台风影响我国;西北和南方地区地质灾害可能多发重发;东北、华中和西南等部门地区森林火灾风险高;华东、华中和新疆等地可能发生夏旱。考虑到极端天气灾害叠加疫情防控等情况,今年汛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
防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