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腹泻、腹痛、腹胀、拉稀.......
你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
上几次厕所就好?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
有可能就是结直肠癌发出的求救信号!
国内结直肠癌发病率越来越高,
经常出现在“肿瘤热搜榜”的名单里~
1.什么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癌症,又称为大肠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二高的癌症。
据2023年《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我国每年新发患者超40万,死亡率居癌症第四位。
结直肠癌早期常无症状,多数由肠道息肉或腺瘤逐渐恶变形成,病程可长达10年。
2.结直肠癌为什么越来越多?
据央视报道,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以每年4.2%的速度增长,远高于2%的国际水平,我国结直肠癌患者人数越来越多,总体而言离不开以下三大原因: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随着年龄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显著提高:50岁时发生率约是50/10万,60岁时发生率约是95/10万,70岁时发生率则达到250/10万,80岁时发生率更高达375/10万,是50岁时的7.5倍。
•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哈佛大学的科研人员曾对2.7万中国人开展了一项长达20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提示:在中国,约50.4%的常见消化道癌症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关联,包括抽烟、饮酒、饮食不健康、缺少运动等。
•筛查不足的问题
《柳叶刀》的相关文献表明,任何类型的肠息肉都可提升结直肠癌罹患风险。其中,无蒂锯齿状息肉、绒毛状腺瘤以及管状绒毛腺瘤会显著增加结直肠癌的死亡几率。而发现肠息肉,主要得依靠肠镜检查,但在我国肠镜筛查意识并未普及,大多数息肉不能被及时发现,容易拖成肠道肿瘤。
3.为何很多患者一发现就是中晚期?
与病情进展迅速的肝癌、胰腺癌、肺癌等相比,结直肠癌生长缓慢。
临床统计表明,约80%~90%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转变过来的,病情进展大约需经历5~15年。
同样是做内镜筛查,要想早期发现胃癌、食管癌,对医生技术的要求较高;而结直肠癌绝大部分是息肉演变,在肠镜下很容易就被发现。
既然结直肠癌相对好发现,为何很多患者一查出来就是中晚期?
因为早期结直肠癌很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轻度消化不良、腹胀等。
另外,很多人没有主动筛查的意识,大多都是等到出现了相关症状,甚至是忍无可忍的程度才就医,导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4.为什么早期筛查很重要?
结直肠癌发展过程大致为:息肉 → 小腺瘤 → 大腺瘤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 早期癌 → 晚期癌。
前面提到从息肉发展为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如果在息肉尚未恶变前就能发现并内镜下切除,即可将结直肠癌扼杀在摇篮中。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有研究表明,早期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而晚期生存率仅为14%。
因此,树立定期体检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要注重结直肠癌筛查,早发现、早诊治。
5.如何及早识别自己是否高风险人群?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评分表,方便您快速评估自己是否属于高风险人群。
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评分表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
以上各项累计评分≥4分者,认定为高风险人群,建议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除上述评分≥4分者外,具有林奇综合征或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人群也属于高风险人群。
6.如何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高风险人群,推荐筛查年龄为40~74岁。
筛查方法:
在筛查方法上,推荐结肠镜为一线筛查手段。
如果不耐受结肠镜检查,也可以选择大便潜血检测、乙状结肠镜、结肠CT成像及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等检测方法。
筛查频率:
(一)常规筛查
•结肠镜检查:每5-10年做一次。如果检查结果正常,10年后再做一次。大便潜血检测:每年做一次。
(二)发现息肉或病变后的筛查
•直径≥1cm的腺瘤或高级别病变:治疗后1年内复查结肠镜,如无异常,后续每3年复查一次。
•其他腺瘤:治疗后3年内复查结肠镜,如无异常,后续每5年复查一次。
(三)其他情况
•肠道良性病变:风险不高,可每10年复查一次。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确诊后每2年复查结肠镜。如果发现高级别病变,每年复查一次。
重要提醒:所有非结肠镜的筛查方法,如果结果为阳性,均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的结肠镜检查。
结直肠癌并非不可战胜,
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治疗。
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可以让您远离结直肠癌的威胁。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来源:东莞疾控 审核:孙强、江光荣 校对:王浩)